通用banner
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华体会电竞竞技

ofo末日挣扎戴威到底做错了什么?

2023-12-06 23:03:48 华体会电竞竞技

  身处镀金时代,金钱、欲望总是持续加码、轮番轰炸,个人的命运往往波诡云谲、反复更迭。一个成熟的企业,要看清幻影背后的本质,找到泡沫之下的硬核。

  可惜,深陷资本疯狂对决,被热望冲昏头脑的戴威,还没有具备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与能力。

  2018年5月4日,北大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。从北大走出的ofo公司,在校园里投放了一批特殊的单车。这批车的车身标有“百廿北大”字样,损坏率低,异常好骑,但仅供北大师生使用。

  ofo官网的宣传片中声称,它们的小黄车,装备了用“跑鞋理念”研制出的“超轻跑鞋胎”,拥有以“98项国际标准”造就的“精工品质”。但是,只有在骑上这批“百廿北大”小黄车时,我才相信他们真地做出过这样的车。

  2018年5月4日,对ofo来说是一个历史拐点。这一天,《经济观察报》刊发了对ofo的评论文章,赫然将ofo公司说成北大的代表,把北大的“守正创新”、“北大是常为新的”等符号贴在ofo身上。文章一反这份报纸的客观风格,不无谄媚地评价,“ofo小黄车取得的一份份的成绩单,就是流淌在北大血脉中创新与突破的写照。”

  但实际上,在北大校园里风光无限的ofo公司,此时账面上可支配的金额不到3.5亿。而它一个月的经营成本,就高达2.5亿。北大校庆结束不久,ofo着手大量裁员,同时,挪用用户押金的传言四起。到了8月31日,它的供应商上海凤凰直接摊牌,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ofo拖欠了他们6815万的贷款,已经将ofo告上法庭。

  一连串的打击,险些击垮这个独角兽,戴威在内部会议中说,他也想过要放弃,因为“确实没钱了,不想管了。”

  从9月份开始,用户大量申请退还押金。ofo一再延长退还周期,退还时间从3天到15天,此后更频繁出现一个月也退不回来的状况。现在,几乎所有关于ofo的新闻背后,都有人留言追问,“何时退还押金?”

  从2015年创业开始,在狂热的资本驱动下,此公司走过了惊心动魄的路程。先从高校起家,很快攻占了各个大城市,随后在全球布局。但坍塌比崛起的时间更快,短短几个月,战略版图大规模收缩,员工大批被裁。直到现在,此公司依然看不到起死回生的希望。而多达几千万的用户,还焦急地等待着要回总计36亿的押金。

  如果从一开始,ofo在各地投放的都是“百廿北大”一般高质量的小黄车,它还能不能走到现在?会不会像今天这样狼狈不堪?

  当ofo刚刚出现在北大校园时,面对他们铺天盖地的宏大口号,我花了很久才弄明白他们到底在干什么。在宣传话语里,他们“创新了商业模式”,开发了“移动物联网智能锁”,甚至像一家“大数据”公司。

  但是在现实中,那时候的ofo,不过是一批手动校对密码开锁,到处挤占学生停车资源,刷上了统一标识的自行车。宣传话语和实际产品的分离,是ofo从创业到危机一以贯之的特点。

  到目前为止,ofo的本质依旧是一家很大的自行车租赁铺。但在宣传中,他们一直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似乎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的高科技企业。

  ofo的官网做得很高端,甚至让人误以为看到了苹果或者华为的网站。尽管几个重要链接都已经失效,但这一个网站依旧让你觉得,他们做出了一款智能产品。

  ofo对小黄车和商业模式的吹捧不遗余力,在一些文章里,甚至把小黄车和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”联系在一起。问题就在于,这些用来忽悠读者,忽悠政府官员,忽悠投资人的话语,似乎把戴威自己也给忽悠了。

  在2017年几十亿美金的投资进来时,戴威自己也迷糊了。虽然还没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,但在几十亿资本面前,他也相信了公司的宣传话语,深信自己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。

  一位ofo的员工在接受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回忆说,“虽然心里面觉得财务模型跑不通,但觉得这么多明星资本进来,自己肯定没有投资人懂。既然投资人认可,ofo即便自己持续不下去……”他停顿一下说,“无论如何都能持续下去的。”

  从始至终,ofo没有盈利,没找到赚钱的模式,也没有很好的方法真正转化自己的大数据(如果这一些数据存在的话),只是拿到了大量投资。但大量的投资、大量的押金、大量的用户,便让他们产生了空洞的盈利信心,却失去了探索盈利模式的耐心。

  由于深信自己是一家网络公司,ofo想要通过“互联网模式”闯出自己的领地。被淘宝、滴滴、美团验证了的“互联网模式”,在前期仅仅追求用户层面的快速扩张。

  这种模式通过低价格、高补贴、频繁的优惠、巨额的广告投入,吸引客户加入。如果拥有了海量的用户数据,就可能在某一领域形成局部垄断。基本维持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霸主地位后,他们再通过提价来谋求盈利。

  遵循这个经验,ofo玩命般地造车、投放、覆盖各个城市。争取更多用户,甚至被当成ofo的唯一目标。而对于车辆的管理、维修,车锁的更新、维护,包括智能锁的运用,这些真正增强使用者真实的体验,非常要增加投资的部门,ofo并不重视。一位ofo硬件部门员工便说,“车和锁想去要钱很困难,成本线卡得很死。整个硬件在ofo的地位是很下面的。”

  可是,对ofo这种以实体服务为主的公司而言,如果服务体验差,用户随便什么时间都能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家。如果没办法给用户更好的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,就算拥有再多注册用户,也迟早要凉。而ofo过快的扩张,恰恰使得它无力提高小黄车的供给质量。

  所谓“十辆小黄九辆坏,还有一辆骑不快”,正是盲目复制互联网模式的后果。当小黄车质量低下,频繁故障时,即使在北大,一些同学也放弃了使用,选择自身购买自行车。

  这些产品状况,从2017年年初就见诸媒体。忙于扩张的ofo和摩拜打红了眼,对这样生死攸关的市场反应,都没有及时出台调查报告和应对方案。

  当ofo花巨资请鹿晗做广告时,我更是感到,这个公司太疯狂了。把广告费用于自行车维修,能起到十个鹿晗的宣传效果。

  沉迷于用户扩张,并非戴威个人的判断失误。某些特定的程度上,这也是投资人急于得到收益,不断给戴威施压的结果。

  “资本是助推你的,但到最后,你都得还回去。”胡玮炜卖出摩拜时这样感慨。但实际上,资本凶猛,投资人凶猛,他们要的不单单是还回去这么简单。

  ofo的投资人中,朱啸虎名声在外,最为典型。虽然也有业内人士称他为,劣币“朱啸虎”,嘲讽他说,“我套现后哪管洪水滔天”,但不管怎样,朱啸虎才是当下大部分投资人的真实画像。

  与戴威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低调相反,朱啸虎频繁吸引媒体关注。投资ofo后,他多次接受采访,在混沌大学等多个场合演讲,还在社会化媒体引战。他与马化腾争论ofo商业模式的朋友圈截图,更是广为流传。

  ofo没有明确说,公司要以用户规模为第一追求。但投资人朱啸虎,却多次隔空喊话,支持ofo玩命扩张。如果说戴威初入商界,被资本冲昏了头脑。那么在与马化腾的争论中,朱啸虎无力的辩白,在一年后来看,就颇有些心机了。朱啸虎未必不懂盲目扩张的风险,但于他而言,ofo成败并不重要,只要用户量持续增长,他就可以套现。

  在混沌大学演讲时,他就说,“我们投资人,能投的企业是一年之内能赚回来的企业,我们最希望是六个月能赚回来的。如果是两年才能赚回来的,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庞氏骗局。”

  那时候,很多人以为他的意思是ofo一年能够赚回来,实际上,他仅仅是说,朱啸虎本人可以在一年内赚回来。

  戴威早该料到朱啸虎的套现行为。追求用户的扩张,积累流量,快速出手套现。这是朱啸虎一贯的捞钱手法。此前,朱啸虎投资映客,拉手,都是这样的套路。

  “拉手在拿到首轮500万美金融资之后,开始通过开站、收购、代理等方式把覆盖范围扩张到100个城市,2011年4月完成第三轮共计1.11亿融资后,覆盖城市达到300个,实际有销售团队的城市达到130个。

  在急剧扩张中,拉手无节制消耗市场费用,2011年前三个季度,拉手在销售和市场上的支出超过5.2亿人民币,毛利润仅8800万。但此时,美团王兴认为中国能做好团购的城市不超过100个,美团也因此采取了相对克制的发展思维。”

  戴威犯的第二个重大失误,就是听了朱啸虎这样的投资人的鬼话。在这些人的推波助澜下,ofo还没有把各个城市的用户规律摸清楚,就到处随意投放单车,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。还没有弄清楚国内市场,就急急忙忙走向国外,很多地方落地几个月就必须撤出。

  ofo拿到融资还没有多久,就有媒体爆出ofo公司高管都配了特斯拉。在日常运营中,ofo更是大手大脚,一辆自行车大约600元成本价,大部分街头坏掉的自行车却没有正真获得及时的维修。2017年3月到7月间,ofo采购了1200万辆自行车,需要支付72亿人民币,如此巨大的花销决策被做出,却毫不顾忌此后的资金存量。

  到了2018年年初,ofo已然浮现了严重的资金危机,但还是耗费巨资,请来了赵雷,举办了3400人的年会。

  对比戴威和任正非,更能看到戴威这种花钱风格背后的严重问题。几年前,任正非深夜从机场回家,独自打车。一张照片爆红网络。无论是从对员工的正面示范,还是仅仅就宣传效果而言,这张照片都成效显著。

  这不奇怪。戴威生于安徽,父亲曾是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。高考前,通过移民北京,戴威获得了60分加分,进了北京大学。在竞选校学生会主席时,在北大校内,戴威也曾传出不少与钱有关的风波。

  但他没想到的是,拿到了巨额投资的ofo,恰恰需要精打细算,要随时准备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。ofo深陷价格战,不拿出真金白银,怎么提升服务质量?没有过硬的服务的品质,怎么能积累黏性用户?

  所有人都知道,共享自行车大战,越到最后,越是比拼资金的投入量。既然资金投入量要大,那从一开始,就要做到优秀一边开源,一边节流的准备。

  说到底,戴威还是低估了创业需要的整体素质。实际上,被北大学生视为基础读物的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,早就告诉过他这个勤俭节约的道理。

  虽然ofo深陷危机,但并非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。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,华为、百度、腾讯,包括阿里,都有过自己的至暗时刻。

  面对着成千上万索要押金的用户,是考验戴威有没有改革魄力的时候了。如果他败了,将在各个城市留下大量的钢铁废料,城市垃圾。还将长期拖欠海量用户的押金。如果他赢了,还能继续再下一盘棋,长期积累的问题也还有解决的可能。

  身处镀金时代,金钱、欲望总是持续加码、轮番轰炸,个人的命运往往波诡云谲、反复更迭。一个成熟的企业,要看清幻影背后的本质,找到泡沫之下的硬核。

  可惜,深陷资本疯狂对决,被热望冲昏头脑的戴威,还没有具备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魄与能力。